蒋耀光1933年出生于四川大足县,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第三军医大学工作。从医40于年来,岁月已将他的黑发染成银白。作为全军胸心外科中心学术带头人,蒋耀光教授名望大、技术高,在去年他还第一批佩带上了文职将军衔,面对这致高的荣誉,他没有自傲。他对年轻的医生经常说:我是党培养出来的,我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党和人民。这是蒋耀光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
作为学术带头人,蒋耀光教授更多的是把中青年的医生推到前台,他在身后默默的给予指导,作铺垫。但是每一次手术,从会诊、手术到术后监护,他都要了解得清清楚楚,直至患者安然出院。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蒋耀光教授刚刚走出手术室,突然又来了一位创伤后呼吸困难的病人,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蒋耀光凭其丰富的经验,预感病人状况不妙,立即组织了手术小组,简单的开了一个术前会,他坚决说:“这个手术我来做。”当全麻气管内插管时,患者出现了室颤、心脏聚停,虽经除颤、加压输血后心跳恢复,但是在场的每一位医生都明白这种情况下手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病人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器官功能衰竭死去。他们顿时明白了蒋教授的用意,他把失败的风险一个人扛了下来。蒋耀光毫不慌乱,果断组织手术打开胸腔后发现肺脏4处破裂,长达10厘米,仍出血不止,手术中患者两次心跳停止。护士不停的为蒋耀光擦去额头沁出的汗水,蒋耀光的双手操纵着手术刀在伤处平稳的游走,平静的表情下无人知道蒋教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到下午6点钟,病人终于恢复了正常体征。蒋耀光拖着沉重的步伐走下手术台,吩咐手术组缝合伤口后,他默默的走出手术室。当病人被推出手术室,大家才发现蒋教授不见了,原来他躺在值班室已经沉沉的睡去。看着一头银发下他疲惫的面容,大家喉咙梗塞,轻轻的关上门,悄悄的退了出去。
(二) 蒋耀光为工作奔忙,心中装的是病人。尤其是对那些来自农村、边远山区家庭贫困的农民,蒋教授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和关心。他时常嘱咐身边的医生、护士,对农村来的患者要尽量的照顾他们,在医疗经费上能为他们节约的,尽量为他们节约,简单检查能获得诊断结果的,尽量采取简单检查,能尽早提前安排手术的,尽量尽早安排手术,术后一般抗菌药能解决问题的,尽量不用昂贵药品。一位来自长寿农村食管癌患者因为不能进食,身体日渐虚弱,病人家属非常着急。蒋教授每天都到病房询问他的病情,而且在他的亲自过问下,科里为他的各项检查一律开绿灯,并很快安排了手术。起初,患者和他的家属只知道科里的医生都叫这位戴着与众不同肩牌的老医生为“老爷子”,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位“老爷子”戴的是将军肩牌。出院时面对“将军”他们激动的握着蒋耀光的手,反复的说谢谢!
40多年来,蒋耀光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与心血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1988年,他首次出国访问,考察英国、爱尔兰等国胸科医院的设施及管理。三个月的行程使他看到了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他深深感到自己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于是,半年的访问时间被缩短了一半,蒋耀光赶回了国内。在他的行囊里没有一件当时在国内还比较紧俏的电器,而是鼓鼓囊囊的一大包宝贵的学术资料。蒋耀光曾经有一个学生叫马奎,不管在什么国家,都要踏踏实实的为病人服务,且不可做什么有损于中国医生名誉的事情。
(三) 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能闹中取静、潜心学问的固然大有人在,但几十年如一日,直至白发漫顶仍孜孜不倦者就屈指可数了,在医学领域奋斗了几十年的蒋耀光正是以这份执着成就了今日的声誉。他在国内最早设计研制了颈阔肌皮瓣重建颈段食管,改良食管置管及研究了食管加压置管预防食管腐蚀伤后瘢痕狭窄,设计颈胸骨劈开切口治疗上段食管癌,使切除率由60%提高到90%;对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进行深入地研究,已手术100多例,并被国外学者引用,被美国《当代医学诊断、治疗及预防》杂志邀请为外籍顾问。他主编的《食道疾病》、《胸部创伤》等三部专著和《手术学全集-胸科卷》等八部参编著作,奠定了他在国内胸外科的权威地位。时至今日,蒋耀光仍在不停的创新、不停的研究。他告诉学生:奖励、名誉是对我们这些学者工作的肯定,万万不能深陷其中,追名逐利,我们不断的创新、研究只有一个目的,用更好的技术救治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事业繁重,白发催人,蒋耀光总是感到还有那么多的未知课题等着他去探索,还有那么多的病人等着他去挽救。他哪里还敢虚掷光阴、浪费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求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蒋耀光心无旁鹜,甘受寂寞,一步一步默默实践着自己的诺言。